“认错人”可能是病 你知道哪些
时间:2021-08-07 03:46:07来源:解嘲脸盲症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在没有获得真正证实的消息之前,千万不能随意散播谣言,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的局面。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某处偶遇某人,欣然上前打招呼时,却发现ta根本不是你认识的那个,甚至他们没有一点相像,这时,你也许会自我调侃一句“啊,我脸盲了!”其实,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认错人的经历,这个时候我们经常给自己贴上“脸盲症”的标签。“脸盲症”只是个用来自我解嘲的,不是病。
真相解读: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某处偶遇某人,欣然上前打招呼时,却发现ta根本不是你认识的那个,甚至他们没有一点相像,这时,你也许会自我调侃一句“啊,我脸盲了!”其实,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认错人的经历,这个时候我们经常给自己贴上“脸盲症”的标签。那么到底什么是脸盲症呢?脸盲症只是个用来自我解嘲的“小病”吗?
图虫创意
50人中就有1人患脸盲症
“脸盲”的核心特征是面孔识别能力的缺失,面孔识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力。当人类开始群集生活后,认识你熟悉的人,记住新来的人和在陌生的人群中认出你认识的人,变得尤其重要。因此,对面孔的加工就因为进化的需要,而发展出独立的特异性的功能了。在脑成像的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了右侧梭状回(fusiform gyrus)的一块区域专门负责加工面孔,称为梭状回面孔区(fusifrom face area, FFA)。
患有脸盲症的人,要么看不清楚人脸,要么虽然看得清楚人脸,却无法分辨出他是谁,换句话说,对脸盲症患者来说,似乎人人都是陌生人,所以脸盲还有个偏学术的名字:面孔失认证。
图虫创意
面孔失认证(prosopagnosia)是一种面部识别能力的损伤,可以在脑损伤后获得,也可由发展变异造成。由遗传或发展造成的面孔失认证被称为发展性面孔失认证(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cs),由于成年后的疾病或脑部创伤造成的面孔失认证被称为获得性面孔失认证(acquired prosopagnosics)。
人脸识别能力在一般人群中显示出高度的遗传性,早期观察发现发展性面孔失认证倾向于家族性,可能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最近一项对24名受试者的研究报告显示,催产素受体基因中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发展性面孔失认证有关。
尽管获得性面孔失认证非常少见,但是发展性面孔失认证显得非常普遍,但具体的患病率还存有争议。
面孔失认证仅限于面孔识别困难吗
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是,认知功能受损是对面部特定的影响还是也会影响对其他物体类型的加工。由于物体加工是由视觉网络来执行的,而这些区域也涉及对其他类别物体的知觉加工。获得性面孔失认证的案例获得了喜忧参半的结果,一些报告表明对其他物体的识别正常,而一些报告显示对其他物体的加工有损伤。发展性面孔失认证大多数也存在物体识别障碍。
图虫创意
另外一个特殊的类别是文字,人脸和视觉文字加工在梭状回区域共享和竞争神经资源。但视觉单词更多地依赖左侧梭状回,而面孔加工倾向于右偏侧化,但是偏侧化并不那么完全。因此,右侧损伤的面孔失认证伴应随着轻微的阅读缺陷,而左侧病变引起的失读症应伴有轻微的面部识别问题。
有一项研究确实发现,获得性面孔失认证表现出词汇识别障碍,但其他研究没有发现单纯右侧损伤造成的面孔失认证患者由于视觉词汇加工问题而出现阅读障碍。但是尽管右侧损伤造成的面孔失认证可以正常阅读,他们在识别手写字体上存在困难;相似的,尽管失读症患者可以识别面孔,但是在唇读上存在困难。
图虫创意
超级认脸者注意力集中在鼻子
与脸盲症患者相反,有一类人拥有非凡的辨识人脸的能力,能将所有见过的人都深深地记在脑海中,过目不忘。这种技能甚至可以用于刑侦工作,帮助警务人员抓捕罪犯,拥有这种“超能力”的人被称为“超级认脸者”。统计表明,“超级认脸者”在人群中的占比也在2%左右,和脸盲症患者的比例神奇的相似。“超级认脸者”的面孔识别策略异于常人,他们会分配更多的时间在鼻子的观察上,这可能是因为鼻子处于人脸中心的位置,有助于测试者在辨别人脸时采用最佳结构化处理策略;与此相对,脸盲者则会花费更多时间在嘴巴上。
外国人长得都差不多?刚出生时我们可不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看国外电影时,经常觉得白种人长得差不多;同样的,许多欧美人也不善于分辨亚裔的长相。这种现象不是严格意义的脸盲,而被称为“异族效应”——人类辨识同种族群的面孔能力,高于辨识异族族群面孔。
图虫创意
科学家发现,“异族效应”在未满6个月大的小婴儿身上并不存在——他们可以精准辨识外国人的面孔,甚至对于猴子的不同长相也可以有效分辨。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婴儿的面孔识别能力开始“窄化”,6个月时就不能识别非洲人的面孔了;9个月大时,正式加入“异族脸盲症”大军,仅能认得出中国人的面孔了。这其实是符合进化需要的:我们平时接触得最多的是同族,准确地分辨出同族的面孔有利于社交和生存。久而久之,大脑就不会再费力去分辨异族的面孔啦。
识人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加强
工作中和生活中,即使轻微的“脸盲”也会带来社交尴尬,幸运的是,人类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面孔识别能力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改善。
尽管有一个有趣的报告指出鼻内吸入催产素后,发展性面孔失认证患者的认人能力有短暂改善,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行为干预上。
譬如:一项对24名发展性面孔失认证患者的研究中,12名参加者进行了3个星期的在线面孔训练项目,而另外12名参加者不进行面孔训练项目。这个训练项目是基于整体面孔训练,旨在扩展面孔失认证的空间整合能力,让受试者学会区分面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即眉毛/眼睛和嘴/鼻子之间的空间信息。
研究发现,经过训练的12名发展性面孔失认证参加者在正面面孔的辨别上显著提高,尤其是那些能达到更难水平训练的参加者。而且参加者自我报告的日常面部体验也有适度改善。
另外一项研究对10名获得性面孔失认证患者进行了为期11周的训练,训练参加者感知面部形状越来越细微的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在训练后,对面部形状的感知敏感性有21%的绝对增加。更重要的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新面孔也增加了10%,而且3个月后训练效果仍明显。
这是因为,只留意眼区与鼻嘴距离,就不会被头发、光线、着装等信息所干扰——换句话说,对方纵有七十二种变化,只要盯住了眼鼻嘴,“脸盲”就追不上你!从此,你就真的拥有了一种“穿上马甲我照样认识你”的自信。
在当前的医疗水平下,面孔失认证很难彻愈。即便如此,脸盲症患者依旧可以综合声音、衣着和走路姿势等因素识人;脸上的痣、手上的纹身与说话的声音这些特征,都可以成为帮助脸盲症患者辨认朋友的线索。而且,见得人越多,识人就越准。看来,对于脸盲症患者来说,适当参与社交生活,反向塑造大脑的面孔识别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Alnonico, A., Barton, J. Progress in perceptual research: the case of prosopagnosia [version 1; peer review: 2 approved], F1000Res. 2019, Faculty Rev-765doi: 10.12688/f1000research.18492.1. eCollection 2019[2] Degutis J , Cohan S , Nakayama K . Holistic face training enhances face processing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Brain, 2014[3] Jesse Gomez et al,Microstructural proliferation in human cortex is coup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ce processing,Science,2017[4] Vaidehi et al,Development of Neural Sensitivity to Face Identity Correlates with Perceptual Discriminability,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7[5] Mercedes et al,Extensive migration of young neurons into the infant human frontal lobe, Science, 2016[6] Sarah B, Sarah J C, Bradley D, Jeremy JT, Edwin J.Burns, Timothy L.Hodgsone. Intranasal inhalation of oxytocin improves faceprocessing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2014[7] Anna K. Bobak B A. Parris, Nicola J. Gregory R J. Bennetts, Sarah Bate. Eye-movement strategies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and “super” face recognition. 2017[8]华沙.看脸[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如果看完本文后你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让更多人避雷谣言,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